最早的鏡頭是沒有鍍膜的,有的甚至連鏡筒內(nèi)部消光和鏡片邊緣發(fā)黑處理都沒有,然后出現(xiàn)了單層鍍膜,不過這主要是用在軍用望遠鏡上用以實現(xiàn)鏡片消光,降低被敵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例如蔡司頂頂大名的T*鍍膜最早就是為軍用開發(fā)的),而在民用相機領域,1941 Kodak公司生產(chǎn)首次采用鍍膜鏡頭的照相機Ektra,但鍍膜技術的大發(fā)展應該從70年代初賓得推出SMC鍍膜的太苦馬鏡頭開始算起。
現(xiàn)代鏡頭上的鍍膜大而化之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叫增透膜,是增加光線透過率的,而另一種鍍膜則是改變鏡頭的色彩光譜透過特性的,比如一支鏡頭種某一片鏡片所用的光學材料雖然折射率等等指標很好,但卻存在偏黃現(xiàn)象,那就給它鍍上一層光譜遮斷膜,把偏色糾正回來(賓得那仨公主都使用高折射玻璃,因此都有些略微偏黃),而現(xiàn)在鍍膜技術的發(fā)展已經(jīng)可以補償一些較為廉價的光學材料的不足之處,鏡頭的設計已經(jīng)不必像過去一樣使用昂貴的特殊配方光學玻璃來完成,所以新的鏡頭一般都是在每個鏡片的空氣接觸面上都有多層鍍膜的,這也從另一方面凸顯了鍍膜對于鏡頭的重要作用。
賓得在1971年推出了SMC超級多層鍍膜的太苦馬鏡頭,在當時可以算是舉世矚目,雖然在此之前,尼康,佳能和徠卡都掌握了多層鍍膜技術(3-4層)但是超過6層以上的鍍膜仍然是難以完成的目標,另一方面,F(xiàn)uji宣稱他們開發(fā)的電子波束鍍膜EBC (Electron-Beam Coating)可以達到11層,已經(jīng)處于領先地位,他們將EBC鍍膜技術用于某些電影攝影機鏡頭,并用于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并未用于民用鏡頭的開發(fā),此后在賓得SMC的壓力之下才逐漸開發(fā)EBC和超級EBC的富士龍攝影鏡頭,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應。
多層鍍膜使得開發(fā)現(xiàn)代的超廣角鏡頭和大變焦鏡頭成為可能。隨著變焦鏡頭的流行,焦距的長度和變焦范圍逐步擴大(需要更多的光學組件),為了保證光學質(zhì)量多層鍍膜技術就變的非常重要。
有意思的是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主要鏡頭制造商(包括Canon,Nikon和Zeiss)都付授權費給賓得以使用部分或全部的多層鍍膜工藝,以能夠接受的成本在光學元件的表面鍍上很薄的防反射化合物。Leica卻依然堅持他高貴的地位,宣稱多層鍍膜技術對控制眩光的幫助非常微弱,而減少光學元件的數(shù)量來控制眩光更為有效。不過當多層鍍膜專利技術過期以后,Leica突然改變了原來的立場,像其他廠家一樣開始采用多層鍍膜技術了。甚至,到今天多層鍍膜技術幾乎出現(xiàn)在每一個光學設備上,甚至包括日常戴的眼鏡和略微高級一點的放大鏡上。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