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計算機軟件,將建好的哨子3D模型拷貝到3D打印機上,點擊打印,打印機噴頭開始在鑄模托盤工作。隨著原料的輸出,一個簡易的哨子就做好了。昨日,記者在河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見到了這件純手工打造的低成本的3D打印機。
平時喜歡科技發(fā)明與制作
3D打印的理念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得以發(fā)展和推廣。但是由于建造成本較高,并未大規(guī)模地投入使用。
“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讓自己學到的知識轉化為一種實物。”劉正陽說起他做3D打印機的初衷,“我平時很喜歡做一些新奇的東西,喜歡科技發(fā)明與制作。但是很多設備的價格太高,根本買不起,于是我一直想自己制造一臺機器。”劉正陽告訴記者,今年5月份,他無意間在論壇上看到南非一位工程師提出了一種利用SCARA手臂機器人低成本3D打印方案,這跟他的想法不謀而合。通過在論壇上的互動,劉正陽在5月中旬決定開始實施該方案,并在制作過程中增加了很多原創(chuàng)性設計。
“我做這個3D打印機都是父母給投入的錢,我必須盡可能地節(jié)約成本。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我盡可能選擇那些低成本的部件。”他指著線路、開關說,“大部分都是我從廢棄的物品上找來,自己動手做的。”
在制作過程中,劉正陽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制作滾銑螺栓。“滾銑螺栓主要作用于對輸入原料的擠壓,將其輸出到打印機噴頭,才能正常工作。而一般的3D打印機中的滾銑螺栓都是用大型機器來鍍槽,但是我最后只能選擇用鏨子來做,這個部件做了3天才做好。”
今年7月份暑假之后,劉正陽就開始進行組裝。暑假結束,3D打印機已經做好了。“算起來我大約花了4個多月的時間,花費1600多元。”劉正陽說。
“在制作初期,我了解到當時國內也有一個大學生在做,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未能成功。所以我就無意間成為國內第一個把該方案完善制作出成品的大學生。”劉正陽說。
自己動手做成“耳塞”
進入10月份,劉正陽開始對打印機進行調試,不斷地進行簡單的制作,但是做出來的產品總是有殘缺。“我最開始做的是哨子,最初大概做了五六十個哨子,但是處于調試階段的產品總是有殘缺,經過一次次的實驗,最后我做成了一個完整的哨子。當時我特別高興,付出了這么久的努力沒有白費。”
“我最后做成時,感覺特別幸福。”劉正陽說,當時第一個哨子做成功之后,他的父母也很高興,“我家里聽診器的耳塞壞了,我就用這臺3D打印機重新做了兩個新的。”
靠查看英語資料完成制作
河師大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的陳運保老師告訴記者,“劉正陽非常勤奮好學、動手操作能力和自學能力強,當初跟正陽聊天的時候,他跟我提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就鼓勵他大膽去做,要選擇自己設想中的一個方案,然后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做成功。”
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的院長楊宗獻告訴記者,“劉正陽思維敏捷,動手能力強。而且英語非常好,曾經在晚會上做英語演講。制作3D打印機方面的資料基本上都是英語資料,他良好的英語功底幫助了他。我們剛剛還請他給學生們做了一場專題報告,來激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