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9年Ahmed H.Zewail因飛秒激光斬獲第一座諾貝爾獎
1999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化學獎授于埃及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物理化學和化學物理學家艾哈邁德·澤維爾(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在利用飛秒激光脈沖研究化學反應方面的開拓性工作。
科學家簡介
澤維爾教授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1967年畢業(yè)于埃及亞歷山大大學,并于1969年獲得碩士學位。同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 1974年獲博士學位后,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員。1976年,他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教授,兩年后成為終身教授。1990年以來,他一直是該系的林納斯.鮑林榮譽教授。同時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洲藝術、科學和人文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員。1998年埃及還發(fā)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郵票以表彰他在科學上取得的成就。
成果介紹:
早在30年代科學家就預言到化學反應的模式,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要進行實證無異于夢想。80年代末澤維爾教授做了一系列試驗,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閃光照相機拍攝到一百萬億分之一秒瞬間處于化學反應中的原子的化學鍵斷裂和新形成的過程。這種照相機用激光以幾十萬億分之一秒的速度閃光,可以拍攝到反應中一次原子振蕩的圖像。他創(chuàng)立的這種物理化學被稱為飛秒化學,飛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萬億分之一,10-15秒),即用高速照相機拍攝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分子,記錄其在反應狀態(tài)下的圖像,以研究化學反應。人們是看不見原子和分子的化學反應過程的,現(xiàn)在則可以通過澤維爾教授在80年代末開創(chuàng)的飛秒化學技術研究單個原子的運動過程。
澤維爾的實驗使用了超短激光技術,即飛秒光學技術。如同電視節(jié)目通過慢動作來觀看足球賽出色鏡頭那樣,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讓人們通過“慢動作”觀察處于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原子與分子的轉變狀態(tài),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化學反應過程的熟悉。澤維爾通過“對基礎化學反應的先驅性研究”,使人類得以研究和猜測重要的化學反應,澤維爾因而給化學以及相關科學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
2、2005年John L. Hall 和Theodor W. Hansch斬獲第二座諾貝爾獎
2005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教授約翰·霍爾(John L. Hall)和德國教授西奧多·漢施(Theodor W. Hansch)?;魻柡蜐h施通過對精密光譜學的研究,在光的超高精密測量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使得人們可以精確地測得原子和分子的光學顏色,還可以把對光頻率的測量精確到15位數。
科學家簡介:
霍爾生于1934年,1961年獲卡內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64年獲匹茲堡劍橋技術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高級科學家(Senior Scientist)、美國科羅拉多大學JILA成員。漢施1941年出生,1969年獲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下屬的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同時擔任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物理學教授。
成果介紹:
霍爾和漢施在利用飛秒激光進行超精密光譜學測量方面成就斐然,尤其為完善“光梳”技術做出了重要貢獻。所謂的“光梳”是指擁有一系列頻率均勻分布的頻譜,這些頻譜仿佛一把梳子上的齒或一根尺子上的刻度。“光梳”可以用來測定未知頻譜的具體頻率。在20世紀末期,霍爾和漢施對“光梳”技術進行了有效改進,其精度目前已經可以達到小數點后15位。由于霍爾和漢施的工作,“光梳”等技術的測量精度有望在未來進一步提高,并將在很多領域找到用武之地。這些技術有望改進現(xiàn)有的全球定位系統(tǒng),提高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精度。另外,類似的超高精度測量技術,也可能應用于研究物質和反物質的關系,以及用于檢測某些自然界常數可能產生的變化。
飛秒激光是醫(yī)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飛秒激光的出現(xiàn),使人類第一次在眼角膜手術上離開了手術刀,真正實現(xiàn)了“全程無刀手術”,把激光治近視手術推向了一個更精確、更安全、更清晰的新高度。
2005年,愛爾眼科首次將飛秒激光近視引入國內。早在我國引用飛秒激光之前,英美等發(fā)達國家早已在海軍陸戰(zhàn)隊和戰(zhàn)機飛行員中開展飛秒制瓣的激光手術,那些特種士兵優(yōu)先接受這種手術,不僅能提高夜視力,還能使成像能力更加精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