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清華大學和美國德雷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開發(fā)出了一種3D打印方法,能夠制備出高度一致的、胚胎干細胞的“模塊”。
這些細胞――能夠產生我們體內所有的細胞類型,可以被用作“樂高積木”來構建組織結構、更大的組織結構,甚至是微器官。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十一月四日的《Biofabrication》雜志上。
本文第一作者、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引進人才孫偉(Wei Sun)解釋說:“看到我們能以這樣一種可控的方式培育胚狀體,真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長大的胚狀體是均勻的和同質的,并可作為進一步組織生長的一個更好的起點。”
研究人員使用擠壓為基礎的3D打印,產生了一種網格狀三維結構,來培育胚狀體,可在7天時間內顯示細胞活力和快速的自我更新,同時保持很高的多能性。
如何培養(yǎng)可用于醫(yī)療目的的胚胎干細胞
孫教授繼續(xù)說:“打印這些細胞的另外兩種常見方法是,二維法(在一個培養(yǎng)皿)或通過“懸浮”法(通過重力材料下降,逐漸獲得“石筍”狀的細胞)。然而,這些方法打印的細胞,并沒有表現出相同的細胞均勻性和同質的增殖。”
“我認為,我們制備了一種三維微環(huán)境,更像是在體內發(fā)現的、擬胚體不斷增長的環(huán)境,這解釋了較高水平的細胞增殖。”
這項研究的示意圖
帶網格結構的3D打印細胞模型的圖像:(A)細胞構造的全貌。(B)相位對比圖像展示在不同密度的情況下細胞的形態(tài)和分布,分別為第3天、5天和7天。比例條:1毫米。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技術可以被開發(fā)成為,高通量地產生胚狀體,為其他研究人員在組織再生上進行實驗/藥物篩選研究,提供基本的構建塊。
本文共同作者、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員姚睿(Rui Yao)補充說:“我們的下一步是,查明我們如何可以通過改變打印和結構參數,改變胚狀體的大小,以及改變胚體尺寸如何導致“制造”不同類型的細胞。”
孫偉教授總結說:“在較長的時間內,我們希望生產受控的非均質擬胚體。這將促進不同類型的細胞類型緊挨著發(fā)育,這將為在實驗室中從頭制備微器官的方法,做出指導。”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