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夜直播app官方正版下载_戀夜直播高品质美女在线视频互动社区_戀夜直播官方版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汽車制造新聞

Coherent全力推動電動車市場

Coherent Corp. 來源:供稿:臺灣雷射科技應用協(xié)會2024-11-03 我要評論(0 )   

用 Coherent 碳化硅制造的電力電子器件將會延長電動車續(xù)航里程、縮短充電時間并降低成本,幫助重振電動車市場。電動車銷量陷入停滯,主要是因為電動車充電時間長,且購...


用 Coherent 碳化硅制造的電力電子器件將會延長電動車續(xù)航里程、縮短充電時間并降低成本,幫助重振電動車市場。


電動車銷量陷入停滯,主要是因為電動車充電時間長,且購買價格高于傳統(tǒng)的燃油車,導致消費者對電動車產生了抵觸情緒。為了解決這些挑戰(zhàn),電動車制造商開始改為使用800 V系統(tǒng),因為這種系統(tǒng)具有幾個額外優(yōu)勢。


然而,過渡到800 V系統(tǒng)不僅需要更高電壓的電池; 事實上,800 V 系統(tǒng)對電力電子器件的要求與目前的系統(tǒng)大不相同。因此,由于碳化硅 (SiC) 繞過了傳統(tǒng)技術面臨的障礙,因此該材料成為了高壓電力電子器件的半導體材料首選,取代了原有的硅材料。 我們來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和原理。

 

更高的電壓,更好的性能


為了提高電動車的能效及其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汽車制造商聚焦 800 V 電氣系統(tǒng)。 這種電壓的提高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一種變革性的電動車供電方法,大大優(yōu)于當今主要使用的 400 V 系統(tǒng)。


800 V 技術的一大優(yōu)勢是可顯著縮短充電時間。 這是因為隨著電壓增加,電力可更快注入汽車電池內。 這種功能不僅帶來了便利,而且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進步,使得電動車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加實用。


此外,800 V 系統(tǒng)可提高電動車的整體能效。根據(jù)功率、電流和電阻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功率 = 電流 × 電壓,或者,功率 = 電流2 × 電阻),通過提高電壓和降低電流,可減少功率傳輸過程中以熱量形式損耗的能量。


通過降低電流,還可以使用更輕的汽車線束,這對于降低制造成本和減輕車重量有著重大影響。而減輕車重量又會延長續(xù)航里程。上述種種好處只是保時捷、奧迪、捷尼賽思、現(xiàn)代、起亞等眾多車制造商紛紛開始打造 800 V 電池組車的原因之一。

 

充分利用800 V技術


要在電動車中充分發(fā)揮 800 V 架構的優(yōu)勢,需要一項關鍵創(chuàng)新。具體來說,必須升級電力電子器件,使其可在更高的電壓下以最佳狀態(tài)工作。


電力電子器件是指用于控制和轉換電力的系統(tǒng)。電動車的傳動系統(tǒng)使用高電壓。 通常,總線電壓與電池電壓相同——這里是指 800 V。


牽引逆變器(用于驅動電機和車輪)是高功率元件,功率高達數(shù)百千瓦。這些逆變器需要能夠傳輸大電流且耐受高電壓的高效開關。 對于 800 V 系統(tǒng),電壓高達將近 2 kV。


 

電動車動力總成的主要元件。


在過去,這些功率開關通常是用硅制造的絕緣柵雙極晶體管 (IGBT)。然而,硅材質 IGBT 在高開關頻率下的性能并不佳,會出現(xiàn)效率損失,且無法在高于 1500 V 的電壓下運行。


碳化硅 (SiC) 是一種寬帶隙半導體,能夠解決這一難題。碳化硅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晶體管 (MOSFET) 的特性優(yōu)于硅基元件,例如,更高的溫度耐受性、更快的開關速度和更高的效率。對于 800 V 電動車系統(tǒng)的更高電壓需求,這種晶體管是近乎理想的選擇。

 

使用碳化硅基材料的800 V功率模塊熱管理


除了用作高功率開關,碳化硅還可直接解決電動車面臨的另一個最大挑戰(zhàn),那就是熱管理。制成反應燒結硅/碳化硅復合材料的碳化硅可作為高耐熱半導體。這使碳化硅可以有效地排出這些功率開關所在的功率模塊中的熱。此外,碳化硅具有出色的熱膨脹特性,能夠在高溫、高強度和高強度重量比的情況下工作,因此是功率模塊基板材料的理想選擇。


總而言之,碳化硅元件(作為半導體功率開關和用于熱管理的復合材料)能夠高效地處理更高的電壓和電流,而且產生的熱量較少,因此是為 800 V 賦予的強大力量。所有這些元件共同起作用,可減少對笨重的大型冷卻系統(tǒng)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減輕車重量并降低復雜性。Coherent 通過自身全面的 SiC 晶圓和外延片大量生產能力、碳化硅基器件長期制造計劃以及用于熱管理解決方案的高容量沉積工藝來支援這種技術轉變。


除了電動車動力總成元件,Coherent 還參與尖端車技術的幾個其他方面。詳細了解我們如何幫助改進艙內感測、熱管理和車雷射雷達。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