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汽車制造體系中,發(fā)動機廠占據(jù)著“三最”——設備最先進、技術最密集、生產(chǎn)要求最高。上海市第十次黨代會代表徐小平跟發(fā)動機制造設備打了半輩子交道,從普通的維修工成長為上海大眾唯一一位“特級技師”。最近這5年,他帶領團隊完成近50項創(chuàng)新發(fā)明,為企業(yè)節(jié)省了4900多萬元。但他覺得不夠。他說:“在汽車這個產(chǎn)業(yè),我們不能一直跟著外國人走。努力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是一方面,也要善于把自己的經(jīng)驗提煉成標準。不斷創(chuàng)新,就能從量變到質變。”
讓激光“看得見”
跟所有搞維修的同行一樣,徐小平最苦悶的事,是看著設備趴在那里卻無能為力,“核心技術在外國專家手中,維修費用高得嚇人一跳,就連啥時候來修,也是人家說了算。”
徐小平要爭一口氣:“外國人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要解決;外國人不能解決的,我們也要想辦法解決。”
“激光裂解”是當今發(fā)動機制造的一項新工藝。但激光是不可見光,對焦非常困難,需要一次次“毛估估”調試——一次次在模具上看效果,再一次次憑手感微調。徐小平大膽提出:能否讓激光“看得見”,實現(xiàn)肉眼對焦?“這想法很天真,不可能的!”德國專家斷然否定。
德國人回國了,徐小平開始到處查找資料,結果找到了武漢華工激光工程公司的一位激光專家。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埋頭于“光波、焦點、焦深”的關系中,從理論上證明了可視光對焦的可能性。此后,他又連續(xù)幾個月嘗試用不同波長的單色光在同一光學鏡片上聚焦對比。
當在激光噴口“看見”一束白光時,他長吁了一口氣。這套“徐氏激光可視對焦儀”焦點準確,無需試用模具,把整個調試過程所需的時間從原來的10多小時縮短為1小時。
半年后,再次來到上海的德國專家聽聞這項發(fā)明,急切地想到現(xiàn)場一看。這回,徐小平微微一笑:“對不起,我正在申請專利。”
轉載請注明出處。